• 區(qū)劃代碼:430521000000
    地名由來:以在邵陽縣之東,故名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邵東縣建置前,系原邵陽縣東鄉(xiāng)?h域歷代歸屬:春秋戰(zhàn)國(前770-前221年)為楚地,秦(前221-206年)屬長沙郡,漢初為長沙王國昭陵縣地。平帝元始五年(5年),析昭陵置昭陽候國,建都桐江北岸銅錢灣(今城址尚存),屬零陵郡地。三國初入蜀,后入?yún),改昭陽候國為昭陽縣,屬零陵郡。吳寶鼎元年(266年)置昭陵郡,為其領(lǐng)地。晉太康元年(280年)改昭陵郡為邵陵郡,昭陽縣為昭陽縣,昭陽縣始名。南北朝宋時(420-479年)改郡為國,為邵陵國鄰地;齊、梁、陳時(479-589年)改國為郡,為邵陵郡領(lǐng)地。隋開皇十年(590年)廢郡并縣,縣治從銅錢灣遷邵陵縣故城(今邵陽市西鄰),撤邵陵縣,合邵陽縣。唐貞觀十年(636年)改縣為州,稱邵州。天寶初(742年)復(fù)稱邵陽郡,乾元初(758年)改郡為州。五代后晉(936-950年)改邵州為敏州,改邵陽縣為敏政縣。后漢天福年間(947年)復(fù)為邵陽縣,時屬邵州。北宋至道三年(997年)分天下為十五路,屬荊湖南路。理宗趙昀(1225年)改邵州為寶慶,時屬寶慶府。依舊,均為寶慶府地。1913年廢府一級建置,邵陽縣為寶慶縣,1927年復(fù)為邵陽縣,轄30個區(qū),境內(nèi)地域11個區(qū)。1938年,建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,屬第六行政督察區(qū)領(lǐng)地。1949年邵陽縣解放,同年10月13日邵陽縣人民政府建立。調(diào)整為7個區(qū),境內(nèi)時為邵陽縣的2個區(qū)。1951年11月,邵陽縣人民政府邵東辦事處成立,1952年2月,經(jīng)政務(wù)院批準,從邵陽縣析置,建立邵東縣,屬邵陽專區(qū)。1977年12月1日,邵陽地區(qū)劃分邵陽、漣源兩個地區(qū),邵東縣屬漣源地區(qū)。1983年7月,邵東縣屬邵陽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