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371428000000
    地名由來:《太平寰宇記》卷58云:“夏禹七代孫蕓封公子武于此建國”,故名武城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夏、商隸屬兗州地。春秋時期為晉國東鄙地。戰(zhàn)國時期屬趙地,因地處趙國東境邊塞,為防御強齊入侵,屯兵修筑城防,名之武城,城址在今河北省故城縣饒陽店附近。秦屬巨鹿郡。西漢初年,始設東武城縣,屬冀州刺史部清河郡。西晉太康年間(280~290年),去“東”字改稱武城縣。北齊時,武城縣劃入貝丘縣。隋開皇六年(586年)復置武城縣于舊址,屬貝州。唐調(diào)露元年(679年)將縣城南遷至今故城縣祖楊一帶,屬河北道貝州清河郡。北宋初屬河北東路貝州;宋慶歷八年(1048年)改貝州為恩州,武城縣改屬恩州;大觀二、三年(1108年、1109年)間,衛(wèi)運河西決,淹沒城池,縣城遷往衛(wèi)運河東岸(今老城鎮(zhèn))。元太宗七年(1235年)改屬高唐州。明屬山東布政使司東昌府高唐州。清雍正八年(1703年)高唐州改為直隸州,武城縣屬山東布政使司東昌府臨清州。民國二年(1913年)屬山東省濟西道;1916年屬東臨道;1925年劃歸德臨道;1928年,廢道制,直屬山東。1931年隸屬臨清專署。1937年后,屬聊城專署。日軍侵占期間,屬山東省東臨道。1940年,建立抗日民主政府,初屬冀南行署第六專署,后改屬第二專署;1948年屬河北省衡水專署。1952年劃歸山東省德州專區(qū);1956年撤銷德州專區(qū),改隸聊城專區(qū);1958年并入夏津縣;1961年于舊址恢復武城縣,隸屬德州專區(qū);1973年衛(wèi)運河展寬堤距,縣城遷至現(xiàn)址,至今仍屬德州地區(qū)行政公署。國務院1994年12月17日批準撤銷德州地區(qū)和德州市,設立地級德州市和德城區(qū)。此縣劃歸德州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