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130533000000
    地名由來:據(jù)明嘉靖《廣平府地》卷1《封域志》:“井陘者山之阨塞也,斥漳者河之津要也,屏蔽天邑,防御暴客,此其所以用威也。”舊以威州、今之威縣得名以此。另據(jù)康熙《威縣志》卷3稱:“書曰:三百里揆文教,二百里奮武衛(wèi),威在王畿千里盡處,正奮武衛(wèi)之地,故以威為名也!保ㄖ袊孛Z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春秋時屬齊。戰(zhàn)國時屬趙國。秦漢時期屬鉅鹿郡。漢高祖置堂陽縣,威地屬之;后分堂陽縣置經(jīng)縣,治于今經(jīng)鎮(zhèn)。屬安平國。元始二年(2年)置廣宗國,治于今威縣方家營村。三國魏時為廣宗縣、經(jīng)縣地,屬安平郡。北魏太和二十一年(497年)屬廣宗郡。北齊天保七年(556年)郡廢復縣,屬貝州,經(jīng)縣亦廢。隋開皇六年(586年),于經(jīng)縣廢址設經(jīng)城縣;仁壽元年(601年)改廣宗縣為宗城縣;大業(yè)初(605年)屬清河郡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升宗城縣為宗州,武德九年(626年)宗州廢,復宗城縣屬貝州,天寶元年(742年)罷貝州改屬清河郡;至德二年(757年)復屬貝州;天祐三年(906年)分屬魏州和貝州。北宋初屬大名府。宋熙寧六年(1073年)降經(jīng)城縣為鎮(zhèn),屬宗城縣。金泰和二年(1202年)分宗城縣地置洺水縣,治于今威縣之古城村,屬洺州。元太宗六年(1234年)宗城縣并入洺水縣,遙隸威州,州治今井陘縣之威州。憲宗二年(1252年)始將威州州治徙至洺水縣(今威縣城)。大德九年(1350年)廢洺水縣入威州,屬廣平路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降威州為威縣,屬廣平府。清代因之。1913年改屬直隸省冀南道,次年屬大名道。1928年直屬河北省。1937年屬河北省第十四督察區(qū)。1938年屬冀南四專區(qū)。1940年以后,曾在東部,南部和東南部分設清江、企之和宏毅3縣。1945年3縣先后撤銷,仍歸威縣。1949年屬河北省邢臺專區(qū)。1958年撤銷邢臺專區(qū),威縣并入南宮縣,屬邯鄲專區(qū)。1961年恢復威縣建制,屬邢臺專區(qū)。1970年屬改稱邢臺地區(qū)。國務院1993年6月19日批準撤銷邢臺地區(qū),此縣劃歸邢臺市管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