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421126000000
    地名由來:縣境古為揚州地,春秋戰(zhàn)國時屬楚,漢高祖六年(前201年),始建“蘄春縣”,縣名以境地“水陲多蘄菜”,義取蘄菜之春!对涂たh志》卷27蘄州蘄春縣:“因蘄水以為名也!薄短藉居钣洝肪127蘄州蘄春縣:“《地名解》云:蘄春以水隈多蘄菜,因以為名。”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縣境古為揚州地,春秋戰(zhàn)國時屬楚,漢高祖六年(前201年),始建“蘄春縣”,縣名以境地“水陲多蘄菜”,義取蘄菜之春。東漢建武二十三年(47年),縣境置“蘄春侯”國,傳3世、國除,復(fù)蘄春縣。東晉太元三年(378年),孝武帝避母“阿春”諱,更縣名為“蘄陽”。南齊永明四年(484年),再更縣名“齊昌”。隋大業(yè)三年(607年),復(fù)“蘄春”縣名。明洪武九年(1376年),降“蘄州府”為“蘄州”,裁蘄春縣,以州理縣事;時外領(lǐng)黃梅、廣濟、浠水、羅田4縣,兩年后外領(lǐng)黃梅、廣濟兩縣(1664年后無外領(lǐng)縣)。1912年,裁蘄州、復(fù)蘄春縣,沿襲至今。其間,建縣至東漢末,隸荊州江夏郡;三國時,先后屬魏之郢州和吳之蘄春郡;西晉時,先隸戈陽郡,后隸西陽王國;東晉時,隸西陽郡;南北朝時,先后屬劉宋西陽郡、新蔡郡,南齊西陽郡、齊昌郡,南梁、北齊、南陳的齊昌郡;隋代,先后隸蘄州總管府、蘄州和蘄春郡;唐代,先后隸蘄州、蘄春郡、蘄州;五代十國時期,先后隸楊吳、南唐、后周的淮南道蘄州;宋代,先隸淮南道蘄州,后隸淮南西路蘄州;元代,隸蘄州路;明代,先隸蘄州府,后隸黃州府;清代,屬黃州府;1912年后,先隸湖北省江漢道,1926年改為直隸湖北省,1932年后先后隸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區(qū)、第二行政督察區(qū)、鄂東行署、第二行政督察區(qū);建國后,先后隸黃岡專區(qū)、黃岡地區(qū)。縣治,原為“土門”,無考,一般傾向為今國八里湖農(nóng)場之土門;北齊天保三年(552年)置羅州,在今西河驛東岸筑羅州城為治所,縣治同設(shè)于內(nèi);南宋景定二年(1261年),因避蒙古軍南侵,于長江邊依麒麟、鳳凰山麓筑蘄州城,次年遷州治和縣治于此;1949年,從蘄州遷縣治于漕河,至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