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341022000000
    地名由來:《元和郡縣志》卷28歙州休寧縣:“本秦歙縣地,屬丹陽郡。后漢建安中,賀齊討黝、歙山賊,分置休陽縣,后頻有改易,隋開皇九年(589年)(按當(dāng)為開皇十九年)改為休寧縣。”又《太平寰宇記》卷104歙州休寧縣;“按吳圖云,吳割歙縣西川分置休陽縣,在此縣之西二里楊村東三里靈鳥山上,吳避孫休之名改為海陽縣,仍移于萬歲山上。晉平吳之后,改為海寧縣!薄靶輰帯蹦撕闲蓐枴⒑帪槊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據(jù)出土文物考證,西周時期已有定居居民。春秋屬吳、越。秦為歙縣地,屬會稽郡。西漢元狩二年(前121年)改屬丹陽郡。東漢建安十三年(208年)。孫權(quán)遣威武中郎將賀齊征服黟、翕一帶的“山越”居民,分歙縣西鄉(xiāng)地置休陽、黎陽兩縣,屬新都郡,休陽因縣治在鵂山(今鳳凰山)之南而得名。三國吳永安元年(258年)避景帝孫休名諱,改名海陽縣,治遷萬歲山(今萬安古城巖)。西晉太康元年(280年)滅吳,改新都郡為新安郡、海陽縣為海宇縣。南朝并黎陽縣入海寧縣。隋開皇九年(589年)改新安郡為歙州,治海寧,并黟、歙入海寧;十一年復(fù)置黟、歙,州治遷黟;十八年(606年)縣治遷南當(dāng)山水口上(今渠口鄉(xiāng)一帶),取“休陽”、“海寧”各一字改名休寧縣;大業(yè)三年(607年)改歙州為新安郡,治休寧萬歲山;十二年(616年)汪華據(jù)郡治稱吳王,轄歙、宣、杭、睦、婺、饒六州;次年,郡治遷歙。唐休寧屬歙州、新安郡;武德七年(624年)縣治遷萬歲山;開元二十八年(740年)劃休寧回玉鄉(xiāng)與鄱陽懷金鄉(xiāng)置婺源縣;天寶九年(750年)縣治遷“松蘿山之南”,即今址。北宋代始筑城池。宋宣和三年(1121年)改歙州為徽州。元屬徽州路。明、清屬徽州府。1912年裁府,休寧屬安徽。1914年屬蕪湖道;1928年;1932年后先后屬第十、七行政專員督察區(qū),為專員公署駐地,并曾直屬皖南行署,行署駐休寧屯溪鎮(zhèn)。1949年4月28日縣城解放,析屯溪鎮(zhèn)置市。1949年后休寧先后屬皖南區(qū)徽州專區(qū)、安徽省徽州專區(qū)、蕪湖專區(qū)和徽州地區(qū);1959年屯溪市并入休寧縣;1961年1月改為屯溪鎮(zhèn),8月復(fù)置市;1963年又撤市改鎮(zhèn),次年屯溪鎮(zhèn)直屬徽州專區(qū);1987年11月撤銷徽州地區(qū)設(shè)立黃山市,休寧縣隸屬黃山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