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341126000000
    地名由來:據(jù)《明一統(tǒng)志》卷7鳳陽府《建置沿革》:鳳陽縣“以在鳳凰山之陽,故名”。《大明一統(tǒng)名勝志·南直隸鳳陽府志勝》卷14:“一統(tǒng)志云,鳳凰山在府治北,山勢如翔鳳,故名。”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鳳陽縣因山而得名!睹饕唤y(tǒng)志》:“以在鳳凰山之陽,故名鳳陽”,鳳凰山又名九華山,在今城的北部,朱元璋稱帝后,改名為萬歲山。鳳陽縣古為淮夷之地。春秋時,少吳之后在今臨淮鎮(zhèn)東邊建鐘離子國,并筑鐘離城。東周簡王十年(前576年),吳王壽夢與諸侯會盟于此,鐘離屬吳。周景王七年(前538年)鐘離被楚國奪去;敬王二年(前518年)又被吳王僚攻占。元王四年(前473年)越王勾踐滅吳后,鐘離屬越;顯王三十五年(前332年)楚滅越,又屬楚。秦置鐘離縣,屬九江郡。西漢初,改九江郡為淮南國,鐘離屬淮南國;漢武帝改淮南國為九江郡,鐘離仍屬九江郡。新莽改九江郡為延平郡,鐘離縣更名為蠶富縣。東漢恢復西漢時的舊制。三國屬魏。西晉復立鐘離縣,屬淮南郡。東晉分九江郡為鐘離郡(治今臨淮鎮(zhèn)),改鐘離縣為燕縣。南北朝時,南朝劉宋末年,淮河以北地區(qū)為北魏占領,又將徐州僑置鐘離,領12郡、34縣。齊鐘離置北徐州,領3郡。梁太清三年(548年)冬,北徐州剌史簫正表降東魏,鐘離屬東魏,在鐘離設楚州,領12郡、29縣。陳宣帝太建五年(573年)鐘離屬陳;太建十一年(579年)北周攻占鐘離,置鐘離縣,屬揚州淮南郡。隋開皇二年(582年)鐘離改名濠州,轄定遠、化明、▉山三縣。唐初鐘離屬淮南道濠州;貞元四年(788年)將濠州劃歸河南省徐州管轄。五代十國時,濠州屬南唐,后周顯德四年(957年)濠州屬后周。北宋鐘離縣屬淮南西路濠州。南宋初濠州治一度遷到定遠,不久又遷回鐘離。元時,鐘離屬河南行中書省安豐路(治壽縣)濠州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在濠州西南鳳凰山之陽建新城,作中都,改鐘離縣為中立縣;洪武三年(1370年)改中立縣為臨淮縣;洪武七年(1374年)撤中都設中立府,將府治遷往新城稱鳳陽府,屬中書省,把臨淮縣的太平、清洛、廣德、永豐四鄉(xiāng)劃出,置鳳陽縣;洪武十三年(1380年),改屬六部;洪武十九年(1386年)又劃虹縣南部(五河、固鎮(zhèn)南部)一帶歸鳳陽縣;永樂元年(1403年)屬南京,初領9州18縣,后領5州、12縣。清初,鳳陽府屬江南;康熙元年(1662年)屬安徽省鳳穎六泗兵備道,道員駐鳳陽,轄4縣、2州。乾隆二十年(1755年)并臨淮縣為鳳陽縣。1912年后,鳳陽屬安徽省淮泗道,道尹駐鳳陽,領22縣,1928年撤銷道的建制,鳳陽直屬安徽省,1932年屬安徽省第四專區(qū);1938年屬第六專區(qū)。1941年以后,相繼成立了定鳳懷、盱鳳嘉、泗五靈鳳、鳳定嘉抗日民主政府,在鳳陽境內有鳳一、鳳二、懷一、懷二、鳳二、鳳三、鳳四6個區(qū)。1945年后,屬第五專區(qū);1947年元旦,析鳳陽第二區(qū)設蚌埠市。1949年1月10日,屬皖北行署滁縣專區(qū);1956年宿縣、滁縣兩專區(qū)合并,成立蚌埠專區(qū),鳳陽屬蚌埠專區(qū);1961年撤銷蚌埠專區(qū),分設滁縣、宿縣兩專區(qū),鳳陽屬滁縣專區(qū)。國務院1992年12月20日批準撤銷滁縣和縣級滁州市,此縣劃歸滁州市管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