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350123000000
    地名由來:北宋天禧五年(1021年)為避皇太子趙禎諱,改永貞縣為永昌,乾興元年(1022年)定名羅源縣,因境內(nèi)羅江分三流,同出一原,故名羅源。唐為連江縣地,大中元年(847年)置羅源場,以羅川為名。咸通二年(861年)改永貞鎮(zhèn),五代唐長興四年(933年)置永貞縣,北宋天禧五年(1021年)改永昌縣,乾興元年(1022年)改名羅源縣。道光《羅源縣志》卷1說,羅源縣“蓋取羅川為名”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夏、商屬揚(yáng)州之域。西周屬七閩。春秋為越地。秦屬閩中部。西漢為冶縣地。東漢為侯官地。晉屬溫麻縣。唐大中元年(847年)析連江縣北一鄉(xiāng)為羅源場;咸通二年(861年)升場為鎮(zhèn),改名永貞,隸屬福州。五代后唐長興四年(933年)閩王王廷鈞以福州為長樂府,升永貞鎮(zhèn)為縣,屬長樂府。北宋天禧五年(1021年)為避皇太子趙禎諱,改永貞縣為永昌,乾興元年(1022年)定名羅源縣,因境內(nèi)羅江分三流,同出一原,故名羅源。南宋景炎元年(1276年)羅源隸屬福安府。元至元十五年(1278年)改福安府為福州路,羅源屬福州路。明洪武元年(1368年)改路為府,羅源縣屬福建行中書省福州府。清隸屬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福州府。民國二年(1913年)廢府設(shè)道,羅源縣屬福建省東路道(次年改名閩海道);(1927年)廢道,直屬福建省。1930年開展土地革命,建立連羅蘇區(qū)。1933年11月,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,將福建劃為4個(gè)省,羅源縣屬閩海省,次年1月,人民革命政府失敗,羅源仍直屬福建省。1934年7月,福建省劃分為10個(gè)行政督察區(qū),羅源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(qū)。1934年8月,由尋淮州、栗裕等率領(lǐng)的工農(nóng)紅軍抗日先遣隊(duì)配合地方武裝,曾一舉功克羅源城,成立蘇維埃政府。1947年直屬福建省政府。1949年8月14日羅源縣解放,9月福建省劃為8個(gè)專區(qū),羅源屬第4專區(qū)(1950年4月改名閩侯專區(qū));1956年5月,閩侯專區(qū)撤銷,羅源移屬福安專區(qū);1962年5月,改屬福州市;1963年8月,閩侯專區(qū)恢復(fù)建制,羅源縣復(fù)屬閩侯專區(qū);1970年2月劃屬福安專區(qū);1971年6月改稱寧德地區(qū);1983年4月,劃屬福州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