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511526000000
    地名由來:清乾隆《珙縣志》卷1載:珙水“即一統(tǒng)志之珙溪也。源出濟浦河,自縣南迤邐而來,石多似玉,因以名珙”?h以珙溪得名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春秋、戰(zhàn)國時期,縣境就有僰人居住,與當時的蜀國和巴國進行著物質和文化交流。秦修“五尺道”通僰,境內僰人與秦王朝保持著相對獨立關系。漢代,縣境為南廣縣屬地。隋開皇初(581年—600年),置恭州、協州、昆州,珙地屬于協州。唐代,在縣境內設有幾個羈縻州。宋代,珙地入梓州路瀘州長寧軍。元代,就珙地族姓聚居的地方設立長官司,當時有上、下羅計長官司,后復下羅計為鞏州。元末,明玉珍于1362年在四川地區(qū)建立“大夏”政權,改鞏州為珙州,其原因在于“珙”音近“鞏”,且避免與全國其它2個鞏州同名。明太祖洪武四年(1371年),改珙州為珙縣,隸敘州路,珙縣建縣始于此時。洪武六年(1373年),廢路改府,敘州路改敘州府,轄1州、9縣,州即高州,領筠(連)、珙兩縣。洪武十年(1377年),降高州為縣,筠珙兩縣并入高縣。洪武十三年(1380年),復置筠、珙兩縣,直隸敘州府。1911年,清王朝滅亡,敘州府反正,成立川南軍政府。1912年,撤銷川南軍政府,敘州府仍存,珙縣屬于四川省敘州府。1913年,廢省改道,以道轄縣,珙縣屬于下川南道。1930年,撤銷制道,以省轄縣,珙縣直隸四川省。1949年12月28日,成立珙縣人民政府,屬川南行政公署宜賓地區(qū)專員公署領導,1953年,撤銷西南軍政委員會和四個行署,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,珙縣隸四川省宜賓專區(qū)?h治珙泉鎮(zhèn),于明天順八年(1464年),由知縣曹棠在麟鳳兩山間筑城。南明桂王永歷八年(1654年),遷治上羅場。清康熙六年(1667年),遷還舊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