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513222000000
    地名由來:理縣原名理番縣,取“治理番民”之意。后為取消對少數(shù)民族的侮辱意味,改為理縣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據(jù)《理番廳志》所載,理縣古為《禹貢》梁州之域,西漢武帝元鼎六年(前111年)開冉湔地為汶山郡,同時置廣柔縣。縣治于今通化隸屬汶山郡,后沒于羌,隋開皇元年(581年)至薛城,末幾亦為羌所沒。唐高祖武德元年(618年)置通化縣。七年(624年)復(fù)置薛城縣。均隸屬維州。宋景德三年(1006年)改維州為威州,隸保寧、通化二縣。元仍襲保寧縣。明洪武十八年((1385年)去寧以避保寧府,改稱?h。縣治仍于薛城沙金壩。清康熙四十七年(1708年)孟董溝水泛毀?h城,移治新保關(guān)(今威州),后復(fù)建縣城?h縣治仍遷返薛城。舊有新保,舊保之稱。雍正二年(1724年)置雜谷腦廳與?h并存,隸屬茂州直隸州。屬西川茂松道。乾隆十七年(1752年),滅雜谷腦土司蒼旺,改土歸流,廢?h及雜谷廳,置理番直隸廳,取治理番民之意。當(dāng)時縣城遼闊,西轄四土,北流新舊番(今茂縣黑虎三龍,雅都,維城)。東治威州,施政之狀可謂鞭長莫及。邊遠藏羌地區(qū),官府無能統(tǒng)治,1912年,沿襲理番之稱改廳為縣,名理番縣,隸屬西川道。1935年改屬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監(jiān)督察區(qū)。1946年,理番縣參議會為籠絡(luò)人心,緩和民族矛盾去番更名為理縣。1950年1月屬川西行政公署茂縣專區(qū),1951年2月,威州,克枯劃入汶川縣,新舊番劃歸茂縣。同年11月,理縣縣址遷治于雜谷腦。1952年屬四川省藏族自治州,后改為阿壩藏族自治州。1958年7月,汶川、理縣、茂縣合并,成立茂汶羌族自治縣,理縣為茂汶縣所轄區(qū)。1963年茂汶大縣分縣,恢復(fù)原制汶川、理縣、茂汶縣,同時將理縣原轄區(qū)龍溪劃歸汶川縣,恢復(fù)理縣后,縣治仍置于雜谷腦迄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