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513437000000
    地名由來:據(jù)清光緒《雷波廳志》卷5載:雷番山“在城北!睹鹘y(tǒng)志》:在馬湖府城北二百八十里(按,查《明一統(tǒng)志》,應(yīng)為城西三百八十里)。隋史萬歲征西南夷過此,嘗書‘雷番山’三字,鐫于石壁,字跡猶存。山中草有毒,經(jīng)過牲畜必籠其口,行人亦必緘默。若或高聲,雖冬月必有雷霆之應(yīng)”。縣因雷番山為名。至于“波”字的含義,范成大《吳船錄》謂:“蜀中稱尊老者為波,祖及外祖皆曰波。又有所謂天波、日波、月波、雷波者,皆尊之之稱!崩撞ㄒ饧蠢坠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古為西南夷地,商周及秦?zé)o建置,西漢建元六年(前135年)漢武帝通西南夷,于縣境黃瑯置堂螂縣,屬犍為郡。漢末設(shè)潛街縣,蜀漢改置馬湖縣,隸越嶲郡。晉省、唐宋為馬湖蠻部。元設(shè)馬湖路。元世祖至元十三年(1276年)設(shè)雷坡長官司,隸馬湖路。明洪武四年(1371年)馬湖路廣威將軍安濟(jì)歸附,仍置雷坡長官司,隸馬湖府。二十六年(1393年)以民少省為雷坡鄉(xiāng),屬屏山縣。弘治八年(1495年)于黃瑯置寧戎巡檢司,后廢。明萬歷十七年(1589年)改置黃瑯巡檢司。清雍正八年(1730年)置雷波衛(wèi),乾隆二十六年(1761年)升衛(wèi)為廳。隸敘州府。1914年改稱雷波縣,屬川南永寧道,1935年隸樂山第5行政督察區(qū)。1956年劃歸涼山彝族自治州至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