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450422000000
    地名由來:據(jù)《嶺外代答》卷8:“藤州州治之外嘗有古藤甚大,故以名州!笨h因州名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秦以前屬百越地。秦屬南海郡。漢、三國時為蒼梧郡猛陵縣地。東晉升平五年(361年)屬永平郡,安沂縣為郡治所在地。南朝宋永初元年(420年)永平郡轄七縣,其中安沂、夫寧、叔安三縣在今藤縣境;南朝梁屬石州。隋開皇九年(589年)改石州為藤州,這是藤州得名之始,據(jù)傳因州治附近白藤嶺盛產(chǎn)白藤故名,又說此處有藤江(亦名鐔江)得名;大業(yè)三年(607年)改藤州為永平郡,所轄永平、安基、隋安、淳人、賀川五縣在今縣境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廢永平郡復置藤州,所轄永平、安基、淳人、賀川四縣在藤縣境;州治永平(北流河東岸,今勝西、雅瑤村一帶),其時藤州治所移至北流河西岸雞谷山東側筑城邑,后城址末再遷移;貞觀后改永平縣為鐔津縣,為藤州治地;天寶元年(742年)改藤州為感義郡,轄鐔津、感義、義昌、寧風四縣均為今藤縣境;乾元元年(758年)復改為藤州。北宋開寶三年(970年)撤寧風、感義、義昌三縣并入鐔津縣,屬藤州。元因之。明洪武五年(1372年)撤鐔津縣入藤州,十一年(1378年)改藤州為藤縣,屬梧州府。清因之。民國二年(1913年)屬郁江道。1914年屬蒼梧道。1930年屬第七民團區(qū)。1932年屬梧州民團區(qū)。1934年屬梧州行政監(jiān)督區(qū)。1940年屬第三行政督察區(qū)。1949年中華人共和國成立后,藤縣屬梧州專區(qū)。1951年屬容縣專區(qū)。1958年改隸梧州專區(qū)。1971年后為梧州地區(qū)管轄。國務院1997年2月27日批準將梧州地區(qū)的藤縣、蒙山縣和岑溪市劃歸梧州市管轄和代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