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320800000000
    地名由來:《水經(jīng)·淮水注》:“淮水右岸,即淮陰也。……又東▉淮陰縣故城北,北臨淮水。漢高帝六年(前201年)封韓信為侯國!被搓幰栽诨此隙妹。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春秋屬吳越。戰(zhàn)國屬楚。秦置淮陰縣,治今碼頭鎮(zhèn),屬東?ぁN鳚h屬臨淮郡。東漢屬下邳國和廣陵郡。三國魏屬臨淮郡、廣陵郡。西晉因之。東晉廣陵郡移治廣陵(今揚州市),分廣陵置山陽郡治山陽(今淮安市)。南朝宋因之。宋泰始二年(公元466年)僑立兗州,治淮陰。齊名北兗州,曾移治盱眙,后復舊。梁太清三年(公元549年)入東魏,改北兗州置淮州,又分置淮陰郡。隋開皇初改淮州為楚州,十二年(公元592年)移治山陽。此后山陽取代淮陰常為州、郡、路、府治。大業(yè)初廢楚州改屬江都郡。唐武德初置東楚州。八年(公元625年)復改楚州。天寶初為淮陰郡。乾元初再稱楚州。南宋端平元年(公元1234年)改淮安州。元為淮安路。明、清稱淮安府。明永樂十三年(公元1415年)陳宣重浚宋故沙河,更名清江浦,并建清江閘,清江浦鎮(zhèn)由此興起(今淮陰市區(qū)),逐步取代山陽為南北交通要沖。清乾隆二十五年(公元1760年)清河縣遷治清江浦鎮(zhèn),屬淮安府。1912年廢府留清河縣。1914年改稱淮陰縣。1914~1921年為淮揚道治,正式確立淮陰城區(qū)為本省兩淮政治中心地位。1934年為淮陰行政督察區(qū)專員公署駐地。1937年江蘇省政府遷此。1939年日寇侵占。1945年新四軍第一次解放淮陰,建清江市,為蘇皖邊區(qū)政府駐地。1948年第二次解放,成立兩淮市,旋廢,復稱淮陰縣,屬淮陰專區(qū)(駐沭陽縣)。1951年復建清江市。1952年專區(qū)稱駐于此。1954年清江市改省轄。1958年清江市和淮陰縣合并稱淮陰市。19645年市、縣分置,仍名清江市。1970年為淮陰地區(qū)行政公署駐地。1983年改淮陰市,升省轄市,原淮陰地區(qū)轄縣除灌云縣外,均劃歸該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