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區(qū)劃代碼:410327000000
    地名由來:《名勝志》:“縣在宜水之北,水北曰陽,故名宜陽。”(中國地名語源詞典)

    歷史沿革:宜陽地域,夏屬豫州,商屬雒西地,西周為周南地,春秋歸晉,戰(zhàn)國屬韓,秦統(tǒng)一中國后于公元前200年始置宜陽縣,屬三川郡。西漢至?xí)x隸屬河南郡、弘農(nóng)郡,南北朝時,屬弘農(nóng)郡、河南郡、金門郡和宜陽郡。北周廢宜陽縣置熊州,繼而更名昌洛縣。隋廢宜陽郡,改昌洛縣為洛水縣,增設(shè)興泰縣、壽安縣,三縣(均在今宜陽境)同屬河南郡。唐改洛水縣為福昌縣,興泰并入壽安縣,屬河南郡。五代時改福昌縣為福慶縣。北宋又改福慶縣為福昌縣,熙寧五年(1072年)入壽安縣。金大定六年(1206年),改壽安縣為宜陽縣,屬金昌府。宜陽之名自此沿用至今,元屬河南府,明清沿襲舊制。民國初年,先后屬豫西道和河洛道。1927年,廢河洛道,宜陽等縣直屬河南省。1931-1949年,省下設(shè)行政督察區(qū),區(qū)下設(shè)縣,宜陽縣屬第二區(qū),歸洛陽專(行)署管轄。宜陽縣于1947年8月解放,設(shè)宜南、宜北兩縣,分別屬豫、陜、鄂第三區(qū)(后改為豫西三專區(qū))、太岳第五專區(qū)(后改為豫西第一專區(qū))。1949年2月,兩縣合并,仍稱宜陽縣,屬洛陽專區(qū)。1986年4月,洛陽地區(qū)撤銷,隸屬洛陽市。